巨头之外,是否还有机会?
这里的“巨头”要考虑两个层面,一个是移动医疗行业内已经出现的巨头,比如微医、春雨、丁香园;另一个就是BAT。
行业内巨头的共同特点就是有了相当大的积累,包括时间积累、用户积累、经验积累。但问题是,整个移动医疗都没有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此时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本着“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的原则,既然已经跟着大公司到了C轮、D轮,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他们上市的那一天。
其实这也是另外一层赌注,就是说对于同样没有盈利模式的两家公司,一家在初创、一家在D轮,如果初创公司讲不出一个特别动人的故事的话,恐怕一个理性的投资机构会更倾向于D轮的公司。这也就是为什么挂号网能融到4个亿美金,而很多初创公司找400万都很难。
为什么说没有盈利模式这事儿现在变得非常严峻?投资机构是非常现实的,投出去的钱需要有回报。所以,除了跟着D轮投之外,有投资人的另一个选择是那些已经有一定盈利的公司。但这在移动医疗领域实在太少了。
可是BAT对移动医疗有什么影响呢?他们自己的医疗也做得并不出色。但BAT,尤其是A(阿里)T(腾讯)在移动端流量入口的巨大掌控影响巨大。
首先,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已经在下降,这里有一个所谓“罗杰斯扩散效应”。
简单的说,就是渗透率超过84%的时候增速就会下降。关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不同机构的统计数字不太一样,但基本上已经都在60%以上。智能手机增长放缓所带来的问题就是,app的红利期快要结束了。所以存量市场的争夺就变得更为重要。
问题是,BAT在存量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百度在今年初发过一个报告可供参考,主要应用垂类Top3app的份额均已超70%,BAT三家占据移动端Top20app中的17个,BAT在移动端所占据的媒体时长近60%。
虽然三家尚没有绝对占据市场,但这仍然让初创者获取流量的成本变得非常高。所以有人戏言,原来的互联网领域是BAT抄你怎么办,现在是BAT不投你怎么办。这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BAT也束手难策的医疗领域。但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严峻,当砸钱都刷不出流量时,你该怎么办?
那个在用户手机上架一个app就能躺着把钱挣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