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限购、限行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汽车维护成本过高,私家车辆利用率低,中国一、二线城市交通状况持续恶化。但是可喜的是,目前传统城市交通行业面临着“互联网+”转型,IT及互联网公司介入传统城市交通行业。伴随着中国基础移动网络速度的提升、智能手机用户渗透率提高、定位技术日益成熟、中国征信体系逐步完善。“互联网+”正在带动传统城市交通行业变革。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交通O2O市场交易规模已达到了206.8亿元。随着用户对城市交通O2O的认知度提升、市场技术升级、资本利好和互联网企业开始对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转型,中国城市交通O2O市场交易规模将持续数年高速增长。
要烧多少钱才有效?
然而,网易科技最近刊发的一篇文章《当初的资本最爱,O2O为何如今落魄?》中说,几乎在2014年开始的所有O2O领域,都是需要补贴。创业公司需要用补贴获取用户,靠补贴干掉对手。在一个细分的领域,创业者往往能看到不只一家竞争对手。这些模式相同和相近的创业者们,最直接的竞争就是资本。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公司在一年之内完成了两轮甚至三轮融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作是这些公司的融资能力强,另一方面也是行业所迫、补贴所需。至于O2O模式,大多则是在以干掉对手为前提,补贴完用户之后再来验证。
但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等不到商业模式验证的这一阶段,滴滴快的当年烧了几十个亿,几千万上亿又能做什么呢?停止补贴就基本等于宣告死亡。
幸运的是,在车货匹配、停车O2O领域,在目前还没有看到大规模的补贴大战,当然,不是说这些创业企业没想法施行补贴,而是因为没有一家企业承受住这种补贴,这是行业特点所决定的。
比如停车O2O,不管模式如何,要补贴的一定包括车主,如何补贴?每停车一次5元?我国目前有35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停车O2O要覆盖的也主要是这些城市,保守估计这35个城市有4000万辆汽车(全国出租车数量不过300万),每日有一半以上的车停车次数平均为两次,也就是4000万次,每单5元,也就是2个亿。这可能是理想的成熟状态,即4000万车主全都是O2O的用户,再对折一次,1000万车主,每个城市约为25万,为两到三家O2O所瓜分。即便是1000万车主,按每单5元补贴,每日就是一个亿,一个月保守估计也得20来亿,谁能烧得起?
停车O2O来烧钱,对于吸引扩大用户规模会是有效的,只要用户体验不太差。但是货运O2O呢?烧钱得要烧掉一片森林,我国每年10.6万亿物流费用,5.6万亿是用于运输费用,即便是补贴1%,都是560亿。当然,O2O不是傻子,按照运费来补贴,也只能按照每单多少钱来补贴,问题是在长途货运领域一单运输业务动辄成千上万,时长从几天到上月,这十来块的补贴有一丁点效果?在同城货运领域,或许还有些动静,目前货运O2O也的确在往同城货运和干线货运的O2O方向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吧?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