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联邦网络安全法案2009》(Cyber security Act of 2009)。
……
以上事实给了我们太多的猜测空间。一方面,作为美国“智慧大使”的IBM在中国不遗余力地推销毫无国家安全前提的“智慧地球”概念,大举“入主”中国的国家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却正至上而下地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特别是加强危及国家安全的国家基础设施保护,并组建了网络战部队。美国军方认为虚拟空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并在非常积极地备战。五角大楼智囊团——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所有作战计划中都研究了国家基础设施受到攻击的可能性。美国国防部负责网络安全事务的第一副部长威廉·林在今年9月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今后美国将视网络空间为与美军现在正在作战的其他战场一样的潜在战场。据了解,美国新的网络战略将于今年12月出台,这一战略要求分阶段确保对国防部所有军事设施、联邦机构和承担军事订货的大型公司提供可靠的网络防护。
虽然说“智慧地球”可以理解为IBM在遭遇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为转嫁危机而在中国进行的一种高级营销策略,但如果以牺牲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为前提,我们就必须对此持谨慎态度。
日前,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刘锋就撰文对这种风险表示了极度的关切。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在2009年9月《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这一报告中更是指出“广泛的物联网络使得各种风险互相交织延伸,将带来严重的、难以预料的信息安全问题。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很难应对各类风险叠加后的综合风险。”
反思之二:智能化背后,我国关键性基础设施有无风险?
IBM在其宣传中声称“智慧地球这概念可以推动中国向21世纪领先经济转型,中国政府、企业和市民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创建一个可以更透彻感知,拥有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的生态系统。”但仔细分析一下IBM倡导并建议在中国优先建设的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银行等领域,不难发现这六大行业均是涉及中国国家安全的关键性基础设施。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一旦遭遇风险,势必引发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后果。国外大多数国家使用“关键性基础设施”(CIKR)这一术语来系统概括这些领域,即“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或虚拟的系统及资产的总和,其瘫痪或被摧毁将对国家国防、经济、卫生和安全领域产生破坏性影响。”
国外将关键性基础设施一般划分为:保障政府、国防、卫生、财政信贷、银行和科研领域以及工业、能源领域正常开展活动的设施;包括核电站、石油天然气设施在内的保障工业和能源部门正常运行的设施;粮食供应和交通保障设施;包括供水、通讯、民防设施在内的市政公用设施等。表1中介绍了在美国受到保护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和主要资源的数量特征。
美国一个非赢利性的网络政策倡议组织——网络防御专业人士组织(PCD)曾为美国制定了一个绰号为“黑天使”的战略攻击方案。该方案制定人员包括1名战役计划者,2名金融部门专家,3名电力专家和1名运输专家。其首要战略行动目标是破坏铁路运输,并通过错误的计算机指令摧毁难以替代的发电机和配电线路变压器,造成大面积的停电。而这一领域恰恰是物联网(智慧地球)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2010年3月2日,美国海军学会和CACI国际发起了题为“对国家安全的网络威胁讨论会:应对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挑战。”的学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美国的专家们分析了过去十分安全的全球供应链如今在网络威胁面前的脆弱性。专家认为,供应链是一个包括组织、人员、程序、技术、信息和资源在内的系统。这个系统推动供应商将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经过生产形成产品,然后将他们的货物输送给用户。在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端对端的程序中,供应链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持续的网络威胁。美国的供应链可能处于自美国内战结束以来风险最高的时期,面临着遭受巨大破坏的可能。
前弗吉尼亚州州长詹姆斯·S·吉尔莫也表示:“在现代世界,供应链就是信息。当某些东西被订购的时候……将在哪里生产、由谁生产、生产多少、具体规模是多少……所有的信息到达国际互联网上或者进入私人数据系统中,都有可能会被拦截和入侵。”
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已涉及物流、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个人健康、水系监测、食品溯源等多个领域,已广泛涉及到我国的民生基建和国家战略,甚至是军事领域。其中任何一个发生故障或被摧毁,根据“级联效应”,其损失足以与使用武装力量实施打击相提并论。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