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上,就有与会代表提出,全面建立追溯体系的难度较大:例如蔬菜和水产品追溯起来难度就很大,因为这些商品以散装形式售卖,很难安装可追溯系统的“载体”;哪些信息对消费者公开,哪些对监管部门公开,企业履行义务所提高的成本是否会转嫁给消费者,仍需要讨论。
而不同企业发展水平和生产经营特点并不相同,现阶段也恐怕很难将所有食品及相关生产经营者纳入《办法》规定的范围,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建议,应做好充分调研,分“马上”和“将来”两步分批、分范围落实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
三、欧洲:追溯体系助破“马肉疑案”
在比利时和荷兰,熏马肉是一道地方名菜,不失为尝惯了各类牛肉烹调的欧洲食客们的另类之选。但2013年一场轰动全欧洲的“马肉风波”,却让不少欧洲人至今闻“马”色变。当年英国超市出售的意大利牛肉面及牛肉汉堡中,掺入价格低廉的马肉,这样“挂牛头卖马肉”的欺骗行径已严重触犯欧盟的相关规定。
然而,东窗事发后,欧盟极其迅速地侦破了这起马肉案。
原来,上世纪90年代,英国疯牛病疫情肆虐,欧洲大多数国家因此都制定了更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规定,其中就包括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该系统于2002年起正式生效,要求成员国强制执行可追溯制度。比如,动物产品的源头追踪、饲料及饲养操作等信息都必须对消费者公开。除食品来源,送达日期、供应商、客户订单等信息也都必须填报并归入欧盟数据库。
基于这一整套缜密的追溯系统,马肉案一经侦查,生产、加工、配送等各环节嫌疑商便一一浮出水面。此外,一旦某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风险,欧盟也能迅速召回问题食品。
以牛肉为例,欧盟畜体身份和登记系统规定所有的欧盟产牛肉产品都应包括:该牛的出生国别、出生日期,育肥国别、与之相关的其他畜体(如该牛的父母、子女)的引用数码标识,屠宰国别、日期以及屠宰厂标识,分割包装国别以及分割厂的批准号,是否在欧盟成员国生产等重要信息。
这头牛从出生、喂肥、迁徙,到屠宰(或自然死亡)的“一生”都要进入欧盟的数据库,该牛所在的农场注册信息同样需上报当地监管部门。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农户都按规定,自家畜出生起就给打上耳标,标示出生地及日期等关键信息,并通过条形码将这些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
在此基础上,有些成员国还别出心裁设置了其他信息搜集工具,比如动物护照等。以德国为例,一头牛的护照至少应包含出生日期、来源地、耳标号码以及所有者姓名、地址。
“欧盟2005年还额外拨款120亿欧元(1欧元约合6.87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食品可追溯项目,尤其重视矿泉水、肉类、蜂蜜及谷物方面的可追溯研究。”欧盟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新闻发言人艾丽丝这样告诉本报。
记者曾走访距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60公里的一家养有135头奶牛的有机农场。农户丹尼向介绍:欧盟的监管越发严格,但操作程序却在简化。“会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但我们坚持每天都严格自检。如果哪头牛生病,会马上隔离并提交资料到数据库,十分方便。如果我们不主动报告,一旦抽查结果不合格,或者将来源自我们农场的产品出现问题再追溯回我们农场,处罚会非常严厉。”
欧盟向来以严苛的食品安全条例及人性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著称,但马肉风波中不法之徒屡屡得手的背后,又折射出现有体系仍存在弊端。
比如,欧盟28个成员国各国的检测体系及执法力度存有差异,食品加工链一旦牵涉多国,就容易被无良商家从中捕捉可乘之机。此外,另一个疏漏在于,“马案”爆发前,欧洲差不多已有10年没检测过牛肉是否含有马肉DNA。欧盟成员国的监测力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