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态:中阶职位将被取代
机器人的冲击扩散到白领后,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奥托指出,“雇用将出现两极化”,也就是最后将只剩下高端和低阶的工作者可以生存,高收入的一端以创新取胜,另一端则是靠体力赚取微薄薪资,广大的中阶工作者最容易被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傅瑞认为2030年之前,人们一生中平均会需要重建职业生涯六次,也就是说,他们一生中将有六次可能失去原有工作,转而从事新的行业或工作。
从台湾104人力银行的统计结果也看出这样的趋势,过去5年来,催收人员、核保及保险内勤人员、股务人员、银行办事员等工作需求衰退幅度甚大,因为他们的工作已经被电脑系统取代。
不过状况其实并不悲观,傅瑞指出:“自动化的确会使一些工作消失,但不代表他们会绝迹,只是逐渐变少。科技让人们用更好的方法做事,而且同时会有新的工作被创造。重点在于,我们要如何让人才的能力能够胜任这些职位。”
新机会:五大明星产业出列
傅瑞特别提出未来五大需要关注的产业:运输、电力、教育、3D打印和机器人。教育则是他非常重视的一环,因为未来充满变量,“我们需要一个机构,来教育和再训练人们能胜任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并且让人们能够适应这样的改变。”
傅瑞补充:“未来还是会有会计等传统职业,但会加入更多创意行业,例如无人机的领航员,把3D打印的器官放回你身体里的专业人员,虚拟人物管理师,帮电脑或机器人创造个性等。”
台湾实践大学讲座教授陈超明指出,不会被取代的工作有以下五种:低阶服务(如扫地工人)、高阶决策(如总经理)、与科技连接(如机器人设计者)、与沟通连接(如导游)、平台设计与整合(如整合营销业者)。
结语
在简单重复的高强度劳动中,更多的应用机器人会提升效率,可以将人类从低效率的苦活、累活、及脏活等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也许很多人马上就跳出来说,这样岂不是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造成社会动荡、经济下滑?这个担忧就像汽车的出现会让很多马夫失业、让很多养马产业破产是一样的。
假如未来某天人工智能大发展之后,也许人类一周只需要工作三天就够了,但是社会经济的总产出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因为机器人效率的提高而实现成倍增长,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从而大幅提升。当人类通过机器人为我们劳动而让我们实现丰衣足食,即使不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劳动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只是目前获得生存的一种手段,人类不会因为缺乏劳动而死亡,而缺少食物则会。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