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什么?“看一眼摄像头小区大门就开了”、“早晨出门去坐公交,手机上收到的讯息可以提示你出门的时间”、“在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可以预约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号”、“订制个性化的旅游方案,提供全程导览,来一场‘任性’的旅行”……这就是人们对智慧城市未来的想想,听上去不可思议吗?其实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智慧应用和战略正快速改变市民的生活与工作,为城市巨系统的结构完善和功能升级提供基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强博士说。
截至2015年9月,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但根据美国、欧盟等智慧城市权威机构的测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尚未进入先进行列。
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约4万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很多。如:北京市朝阳区的移动电子政务,则可以通过手机“掌上朝阳”系统通告属地各负责人重点环境问题等监督处置情况,提高其工作效率;重庆两江智慧总部基地,通过智慧应用集群,即公众服务、产业云服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景观、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安全,打造智慧新城。
据悉,自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交通压力,城市建设模式迫切需要转型。《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将智慧城市列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徐振强说,当前住建部、科技部等在全国推进了三个批次、共计约277个智慧城市(区、县、镇)试点工作。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估计在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其潜力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
建设水平未进入先进行列,与国外差距大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国际先进国家尚有差距。具体说,目前我国宽带排名世界75位,物联网传输刚起步,相关法律、标准规范相对滞后,技术创新与应用处于起步阶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建设均居世界前列。
徐振强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做过很多研究。他说,总体上,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重视硬件投入,缺少市民沟通参与;将关联性不大的建设项目归为智慧城市,增加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质疑;对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城镇功能和培育智慧产业的智慧顶层设计、实施部署力度不够;智慧城市行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引领性的智库体系,在公共角度思考、规划以及提供智慧城市知识的创新能力较薄弱。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徐振强认为,我国提出了多个城市概念和发展规划,但智慧城市建设如何与海绵城市、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生态文明衔接互动不足。“这也体现在数据接口上。一些试点城市强调构建数据库、平台、网络等,但城市发展太快,当一个大数据平台刚建设好,但已过时,连接口都找不到了。”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结合创建任务要求,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在几十亿到上百亿元,投入大但效果不显着,很多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徐振强说,其实在国外,建设智慧城市是充分考虑到经济成本、后期商业模式,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使之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徐振强把智慧城市定位为“智慧型战略新型产业的培育和有机生长绿色低碳城市形态的合体”。“将智慧城市作为经济引擎来打造,才可能避免智慧城市创建流于表面、成效不足和缺乏市场活力。”
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徐振强介绍,2012年10月,中电华通与IBM、三星等合作启动的烟台智慧城产业园,面积321亩,总投资约50亿元;去年3月,韩国智慧城市融合集成协会与东莞东城区合作建设东城中韩智慧城市产业园,占地约80亩,总投资超70亿元;去年11月,华讯中星与成都市郫县合作,总投资199亿元建设“华讯中星智慧产业园”等。
徐振强认为,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开始较早,应加大引进其生态智慧技术、示范项目等;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属稳健和安全型投资行为,应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今天,打造升级版智慧城市,使之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