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同,加快智慧城市产业落地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得到地方城市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参与,主要有两种方式:政企联合(2013年北京市政府与卫星企业合作注资3亿元建设北京市北斗公共平台,为我国首个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平台,提供政务管理、行业应用和民生服务)和企业间联合(2013年10月,中兴通讯与航天科工二院资源互补、统筹分工,技术融合,二院的能力体现为顶层设计和集成能力;中兴通讯的优势在于无线、有线、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平台整合能力,合作开展智慧产品设计与服务)。智慧城市是全面的综合结构设计、技术集成和立体化服务,需要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工业信息化和建筑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才能够从智慧城市总体解决方案上实现高度的整合、资源优化、技术互联和功能的高度发达。这同时也是推进智慧城市战略,与以往信息化和数字城市核心的不同点,智慧城市更加强调不同行业、行业内部和产业等要素间与城市住户的有机联通和功能实现。因此,智慧城市行业协同成为加快智慧城市产业落地的关键性路径。
协同是团队合作的有机实现机制,从社会学和物质空间来看,包括人、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终端设备、应用情景、人机等方面的协同。由于我国产业发展演进的特殊性,产业协同机制与形式的建立,基本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步的,但当前发展较为稳健。世界范围内代表性行业协作形式有企业合作网络、战略联盟、供需链管理、企业集团、业务外包、虚拟企业等,其中联盟在不同行业协作形式中最为活跃,也起到链接企业合作、合资的中介或中枢作用。业务外包和虚拟企业是行业协作的新兴形式,较为符合边际成本最低和中小微企业资源服务整合的需要。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概念和信息的产业领域,目前的产业路径尚处于创新阶段,缺乏将不同业务门类职能结合、相互有机衔接、规划设计与硬件配套等的全面综合整合的智慧服务。因此,不论从政府职能转变、城市智慧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居智慧化等方面,都要求有系统性、交互性、可靠性、便捷性等较高的集成解决方案。针对智慧城市的巨系统,很难有单一的企业能全面满足以上智慧需求,因此,要求发展行业协同效应,需加强智慧企业合作,快速培育智慧城市管理和技术创新联盟,支撑智慧城市试点应用。避免流于概念创新而缺乏有效、可落地的实施方案。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