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O2O成为安防行业发展的重点模式,而真正的O2O是基于场景和大数据的、可持续的、规模化的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直白的表示,“O2O并不是简单的线下连接线上或者是线上连接线下,大数据挖掘应该在其中担纲着核心角色。”场景化营销在一定生活圈,消费场景下,运用互联网手段将其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庞大的线下入口,获取并分析消费者在生活场景的行为轨迹、喜好习惯等数据,从而实现与消费者及时、精准、有效的互动,随着互联网O2O的发展,“场景化营销”时代正向我么走来。
围绕用户,把看似无关的应用跟消费者所处的实际情境相连接,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提供贴合用户体验的场景应用:行业融合,依据用户的碎片时间整合各类产品、服务;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特性分类管理,对市场进行有针对的场景设定,由此获得广泛推广和精准传播,让消费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不由分说的自然完成。某种意义上,借助符合用户生活形态的场景化设计,重塑产品的渠道和链接方式,是今天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
流量模式昨日黄花
“流量”,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衡量互联网行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从PC到移动互联网,流量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在互联网的世界刚刚向世人打开时,无论搜索引擎、网址导航,还是电子商务,一切都充满了新奇。这一时期,基本上任何流量都能吸引大批用户进行关注,流量变现的转化率很高。
第二阶段是“导流”:在这个过程中,流量的转化率逐渐降低,原本单一粗放即可“套现”的方法不再适用,互联网的设计运营开始细化提高,诸如“聚合搜索、导购”等模式盛行一时,但这一阶段仍属“流量生意”的范畴。
到了第三个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改变社会生活,手机代替PC成为主要的信息接收终端,时间呈碎片化发展,消费者由此变得移动、分散,原本的流量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人们更关心产品和服务是否足够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曾经被追逐抢占的流量逐渐边缘,据此构建的商业模式开始贬值。
最新一个时期,随着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移动互联网概念妇孺皆知,智能工具的普及,使流量垄断的局面难见踪影(即使微信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但并不意味这批流量可以和PC时代的价值等同。换句话说,现在的流量在变现过程中的耗损高于以往任何时期)。移动互联网世界,一切开始要求精确,没有金刚钻的瓷器活儿注定被遗忘和淘汰。
碎片化时间
“时间碎片化”是当今社会对个体存在的一种典型描述。今天的人们,拥有海量的社交渠道和媒介资源。空前的快节奏生活,使以往需要占用整块时间才能完成的事,现在大多被拆分解构:乘车赶路,交友聚餐,甚至睡觉前和醒来后,大家面对的几乎都是手机,生活、工作的界限开始模糊……由此,如何在移动、分散、碎片的环境中,抓取用户注意,第一时间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高效促成消费,成为摆在每个商家面前的难题。
场景营销,互联网不再焦虑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一切围绕用户,以消费诉求驱动生产经营,市场主权完全交到消费者手中。初看此言充满了理想色彩,但当天平从一端滑向另一端时,企业也开始隐忍一种焦虑……上文提到,在传统的PC时代,互联网行业争夺流量和入口(对淘宝商家而言,流量即交易)。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涉及营销的流量转化率较低;即便吸睛夺目的产品表现能够获取部分流量,但过分追踪用户,企业自己的主动权随即丧失,面对个性多样的市场变化疲于应对——无论多好的产品,总会被复制超越乃至乏味,缺少必需一定的消费逻辑,黏性需求丧失成为互联网焦虑的症结。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