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举办应急演习有助于提高城市危机处理能力
别急着用大数据应对危机
对于大数据在城市应急预案中的应用,有学者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如果所有事情都按这逻辑来处理,那每个人都会变成透明人。过程大致这样:电信运营商时刻追踪每人的手机信号并定位,接下来按区域绘制人员分布密度图,并定向分发信息,超过日常警戒值则直接向其他系统发出警示。这类目标的达成根本不存在技术难题。要用这种手段来解决踩踏问题,只要方向确定,那就可以在较短的期限内取得成绩。
都这么处理,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数据化程度会加速提高:你的位置、你的偏好、你的疾病历史、你的朋友关系等等都会在数字虚拟空间里存在,只要想获取,就一定可以获取得到。这无疑使人极其不安,但这潮流无可阻挡,因为数字化程度越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越高,你不可能退回到不用电商、不用微信、不用搜索、不用12306的状态。所以早晚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百分百的数字化,成为百分百的透明人。
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数字化本身,而在于数字化之后的可见范围,比如:什么程度的东西是政府可读取的,什么程度的东西是商家可读取的,什么程度的信息是第三方可公开的。如果没有这种界定,那透明就是对所有人的透明,这是很可怕的,初步征兆就是我们每天被各种陌生电话骚扰。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状况亟待改进
在危机管控方面,有人非常准确地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的状况:“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在平时可能不太注意的场合,安保力量不会对局面有完全控制力,可能也没有分派足够的保安力量。但一旦局势失控,出了大问题,上升到特别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事情就会完全不一样。一轮又一轮的责任追查下来之后,会在起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之内,让社会各界都绷紧安全这根弦,所有跟安全有关的部门如临大敌,直到危机迟迟不重演,人们再度松懈下来为止。
城市应急设备展示
我们的政府在安保方面,就像进行其他关乎国计民生的工作一样,总是想要举全国之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这样做当然时间短收效快,但是其负面作用是要“举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应接不暇,总有那么一些领域会被忽视,一直到出了不能视而不见的大问题,然后再次成为新的“举国”重点。
从根本上让安保“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降低发生公共危机的几率和破坏程度的方法,就是充分将可下放的管理权限下放,把这些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来打理,让社会上真正有志于,也比较有能力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专业人士来处理。在按照订单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的同时,专业机构也应如同在政府内部一般,获得各种资源的使用权限。
去年,全球各地都有推动用民间力量助力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开放政府”活动。在印尼雅加达,当地市政府公开了一些不涉密的动态信息API,如交管部门测得的车流量,气象局的详细天气数据等,鼓励民间开展编程比赛,创建第三方应用,改善政府网站的设置。香港有专门的非政府组织推动了香港天文台等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
例如由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计划和企业联姻,一些企业贡献了云存储空间和技术手段,帮助政府升级办公平台。这样的经验,完全可以复制于包括安保在内的更多政府目前“大包大揽”的事务上。
等政府不像现在这么“日理万机”的时候,让专业的人来做需要专业能力的事,也许对安全真正“永不懈怠”的追求,就有达到的一天。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