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解析门禁系统的发展及其未来应用趋势
      [ 中安网 转载 ]
    收藏文章 阅读全文 暂无评论

      进入NFC的时代

      随着时代演变,门禁系统迈向虚拟化及移动性的方向发展。近距离无线通信 (NFC)是一项适用于门禁系统的技术,这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能够在几厘米的距离内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换。NFC 还完全符合管理非接触式智能卡的 ISO 标准,这是其成为理想平台的一大显着特点。通过使用配备 NFC 技术的手机携带便携式身份凭证卡,然后以无线方式由读卡器读取, 用户只需在读卡器前出示手机即可开门。据研究机构 IHS iSuppli 预测,2015 年,制造商将出厂约 5.5 亿部支持 NFC 的手机。

      NFC 虚拟凭证卡的最简单模式就是复制现行卡片内的门禁原则。手机将身份信息传递给读卡器,后者又传送给现有的门禁系统,最后打开门。这样,无需使用钥匙或智能卡,就可提供更安全、更便携的方式来配置、监控和修改凭证卡安全参数,不仅消除了凭证卡被复制的风险,而且还可在必要时临时分发凭证卡,若丢失或被盗也可取消凭证卡。HID Global 的iCLASS SIO technology-enabled (SE)平台就是首次通过引进技术独立的Secure Identity Object (SIO)虚拟凭证卡来提供和管理安全认证。 包含身份信息的虚拟凭证卡可嵌入到各种便携式设备,包括NFC智能手机、基于微处理器的SmartMX卡,使门禁控制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卡和读卡器模式,可藉由虚拟凭证卡将手机作为门禁卡使用。由此,在过去数十年中使用的门禁技术现在可嵌入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开启大门时,我们不再需要钥匙和卡片,只需将具有NFC功能及内置虚拟凭证卡的手机置于读卡器前,便能开启门禁。

      iCLASS SE 虚拟凭证卡技术的优势除在于其便携性,更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SIO虚拟凭证卡为数据提供额外的多样化密钥,验证和加密和加密功能,以防止安全保障遭到破坏。SIO的这种安全性能根据设备独有的特性将数据绑定在特定设备上,防止SIO被复制到另一台设备上,从而防止在各种场所受到复制卡入侵。SIO虚拟凭证卡在HID Global的Trusted Identity Platform?(TIP?)框架内运行,该框架建立了一条安全和可信的边界,可在基于SIO技术的门禁控制应用中,保障密钥的安全提交。TIP框架为在移动设备等各种平台上安全配置SIO虚拟凭证卡提供了方便,无论用户身处何地、采用哪一种网络连接,都没有问题。

      此外,SIO技术支持远程配置和管理。例如,SIO模式提供安全的远程管理功能,如果用户手机丢失,就可以利用这些管理功能安全方便地配置、监视和修改虚拟凭证卡的安全参数,从而消除复制虚拟凭证卡的可能性、临时发放新的虚拟凭证卡以及废除丢失或被盗的虚拟凭证卡。

      移动门禁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2年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的调查报告,北美和欧洲的NFC芯片占总市场的60%以上,而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特别是日本、中国和韩国。NFC 应用程序正随着市场的成长,将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该报告还表示,NFC应用带来的市场收入预计将从2011年的76.86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 3451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其中,主要收入来自电子支付,其次是包括票务和门禁业务。

      尽管NFC 应用市场的前景秀丽,但要发展支持近距离无线通讯 (NFC) 的移动门禁以至其他应用,还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需要一部具NFC 功能的移动设备。 为获得更高的市场使用率,这些移动设备必须支持四种主要操作系统:iOS、Android、Windows 和 RIM(黑莓)。 此外,我们还必须要能够与移动设备实现无线通信。 我们需要为移动设备提供三项配置:(1) 安全的小应用程序,用以持有虚拟凭证卡;(2) 数据交互应用程序;以及 (3) 虚拟凭证卡。 在移动设备中配置可运行的虚拟凭证卡模式也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security.zol.com.cn true //security.zol.com.cn/383/3835517.html report 3145   进入NFC的时代  随着时代演变,门禁系统迈向虚拟化及移动性的方向发展。近距离无线通信 (NFC)是一项适用于门禁系统的技术,这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能够在几厘米的距离内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换。NFC 还完全符合管理非接触式智能卡的 ISO 标准,...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阅读全文
    本文导航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

    安防监控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