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高清监控市场:IP-SAN存储方式特点分析

      [ 慧聪安防网 转载 ]
    收藏文章 暂无评论

      目前很多大型的、分布式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多采用IP-SAN这样的海量存储设备,下面我们从技术趋势层面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传统的IP-SAN存储系统架构是这样的,网络摄像机或视频编码器对采集的视频进行编码压缩处理后,以IP视频包形式上传至中心管理平台(对于多级系统为分中心管理平台),中心管理平台或分中心管理平台再将IP视频包转发至录像服务器,录像服务器将IP视频包处理后再送至IP-SAN磁盘阵列进行存储。客户端或电视墙要访问回放相关录像资源时,则经由IP-SAN-录像服务器-平台-客户端或电视墙这样相反的过程。所有的视频码流都要通过管理平台进行转发。

      作为一种网络化的存储形式,IP-SAN加平台的存储方案与以前的DVR存储相比,一方面部署位置相对灵活,存储容量也可以做得非常大,另一方面可通过分布式部署实现网络流量的合理分布,并提升存储可靠性,而且还可以在实现统一管理的情况下简化用户访问。因此,IP-SAN存储在监控领域获得应用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现在很多大型的行业监控系统都在网络化建设或升级改造中开始采用IP-SAN方式。

      但是,IP-SAN+录像服务器+平台这样的架构并不是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它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可靠性仍然有提升空间。“录像服务器+管理平台”在物理的设备形态上,有的是“从平台+主平台”的形式,有的是“服务器+主平台”的形式,对于小型系统,甚至就是一台设备集成了两者的功能。无论是哪一种形态,前端视频都至少要经过两次的网络传输过程才能送达IP-SAN,IP-SAN存储的视频都至少要经过两次网络传输过程才能到达客户端或电视墙解码器。这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存储系统的可靠性。此外,IP-SAN本身没有文件系统,文件系统的功能是由录像服务器来提供的,两者之间发生网络故障时也会因文件系统修复产生可靠性隐患;

      第二,对平台性能要求较高。无论是前端视频存储过程,还是客户端或电视墙进行录像资料的访问回放,其视频资源都要经过录像服务器/从平台,这个对平台的媒体转发性能要求较高,甚至是对平台性能的一种浪费;

      第三,没有很好的实现IP-SAN本身的分布式部署。这样的架构实际上是录像服务器与平台捆绑得更死,这就导致了IP-SAN还是不能很好的实现分布式部署;

      第四,负载均衡不够完善。无论是一台录像服务器/从平台对应多台IP-SAN,还是多台录像服务器/从平台对应多台IP-SAN,都难以实现完善的流量负载均衡,或者说难以保证负载均衡策略的合理性。

      而随着CDN等流媒体领域相关技术的渗透,以及ONVIF标准逐渐被采纳,上述“IP-SAN+录像服务器+平台”的存储架构正受到一种新的存储模式的冲击。

    security.zol.com.cn true //security.zol.com.cn/350/3502872.html report 2166   目前很多大型的、分布式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多采用IP-SAN这样的海量存储设备,下面我们从技术趋势层面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传统的IP-SAN存储系统架构是这样的,网络摄像机或视频编码器对采集的视频进行编码压缩处理后,以IP视频包形式上传至中心管理平台(对于...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

    安防监控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