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下旬,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将在吉林长春举行,参会的除了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还有不少来自珠三角的企业代表,他们要带到会上的是最新的RFID(射频识别)应用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票务经营等文化服务领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而且还能修改物体所携带的信息。同时,RFID又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组件,一个是附在物件上的微型芯片,另一个是能读写这个芯片信息的阅读器,但它所掀起的创新应用的浪潮却绝不简单。
应用于大型场馆
上海世博会被看做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芯片使用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RFID综合应用项目,特别是世博手机票更属全球范围的首创之举。
一张看似平淡无奇的世博门票,除了作为游客入园的凭证外,其实还担负着世博园区信息采集的重要任务。从每天世博入园人数的实时更新,到排队时疏导客流的入口显示信息,都与游客手中的这枚门票有关,借助于它,片区的指示站长就可以指导工作人员疏散客流,特别是及时调整、引导团队游客到合适的入口或片区。
该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假票问题,也让“黄牛”们无机可乘。RFID是如何实现防伪和信息安全的呢?首先,因为技术门槛太高,目前只有少数几家供应商可以提供RFID的核心芯片。这虽然造成了技术垄断,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另外,每块RFID芯片都有唯一的固化ID号,通过ID号就可判别该芯片的“身份”。
再者,定位识别和智能监控为世博安全提供了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门票的芯片里包含了游客详尽的信息,配合布置在整个园区内的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在发生突发状况时安保人员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准确的反应。
世博会是RFID技术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而北欧国家丹麦也是个中高手。丹麦馆为世博准备的250辆自行车,全部以射频识别技术进行管理,保证效率、防止丢失。而丹麦的国宝小美人鱼雕像在整个运送途中也通过该技术即时追踪保护。
助力24小时自助图书馆
2008年4月7日,“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通过文化部验收,第一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样机摆上深圳街头投入试运行,至2009年4月23日,由40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所构成的服务网络开始对市民服务。
通过RFID技术,自助图书馆实现了用户注册、确认、导航、定位、上架、盘点等功能。市民可以通过自助图书机在无人环境下自助办证、自助借书、自助还书、查询、预借图书以及享受电子文献传输等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图书馆成为“家门口的图书馆”“城市24小时免费书架”,极大影响了市民的阅读行为,改变了市民的阅读习惯。
仅2009年5月至10月,40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每月服务人次近5万,文献处理量近12万册次,一年可达130万册次,借书量占深圳图书馆在馆借书量的17.49%,取得了明显效果。未来3年内,深圳自助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将达到300台。
- 第1页:应用于大型场馆